微創媽媽手鬆解術

媽媽手常見於產後婦女與長時間用手族群,主要因腱鞘發炎導致手腕與拇指疼痛。避免過度使用、保持正確姿勢與適度伸展能有效預防。初期治療包含護具固定、物理治療與注射,若病程嚴重或保守治療無效,微創媽媽手鬆解術能降低風險,加速恢復,讓患者重拾日常生活。

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的醫學名稱是狹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是一種常見的手腕與拇指疼痛問題。媽媽手最早由瑞士醫師 Fritz de Quervain 於 1895 年描述,因此又稱 狄魁文氏症候群。此疾病主要影響第一伸肌腱鞘室,也就是靠近拇指根部的纖維通道。當伸拇短肌(EPB) 與 外展拇長肌(APL) 經過此區時,因腱鞘狹窄與摩擦而發炎,導致疼痛與功能受限。

為什麼叫「媽媽手」?

因為新手媽媽在抱嬰兒、餵奶、換尿布等日常照顧中,手腕與拇指反覆承受壓力,很容易發生此症,因此被俗稱為「媽媽手」。但實際上,這種病也常見於辦公室族群、手機重度使用者、運動員 等。

媽媽手的主要成因

1. 過度使用與重複動作-長時間使用手機滑動螢幕、打字、扭毛巾、提重物,都會讓拇指與手腕承受高壓,導致肌腱與腱鞘摩擦受損。

2. 賀爾蒙變化與產後風險-女性在孕期與產後,因賀爾蒙改變導致結締組織鬆弛,腱鞘更容易發炎。這也是為什麼女性患者明顯多於男性。

3. 姿勢不良與生活習慣-抱小孩時若手腕過度彎曲,或拇指外展角度過大,會加重腱鞘負擔。長期不良姿勢是媽媽手的重要誘因。

4. 年齡退化與其他因素-隨著年齡增加,腱鞘與滑膜組織退化,彈性下降,更容易產生狹窄與發炎。此外,急性外傷、長期固定姿勢、系統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是誘因。

媽媽手常見症狀與疼痛範圍

  1. 疼痛部位:位於手腕靠近拇指側(橈側),有時會延伸至前臂或拇指。
  2. 疼痛特徵:在握拳、扭轉手腕、用力抓握或伸展拇指時疼痛加劇,早晨起床後特別明顯。
  3. 伴隨症狀:手腕腫脹、局部壓痛、拇指活動時出現「喀啦聲」或卡住感、握力下降,影響日常功能、手腕緊繃感。

高風險族群

  1. 女性,特別是 30–50 歲產後婦女女性罹患率比男性高出 6–10 倍。產後因頻繁抱嬰兒,肌腱負擔大幅增加。
  2. 家務勞動者-經常洗衣、扭毛巾、提物品的家庭主婦。
  3. 長時間用手的上班族-打字、滑鼠、文書處理工作者。
  4. 服務業與工廠勞動者-長時間進行單一手部動作。
  5. 手機重度使用者(拇指族)反覆滑動與按壓,造成拇指肌腱負擔。
  6. 運動愛好者-投擲運動、球拍運動需大量使用拇指力量。

媽媽手自我檢測:

  1. 將大拇指包覆在4指內做握拳動作。
  2. 再將手腕向尺側(小指側)方向偏移。
  3. 造成大拇指根部疼痛或無法動作就有高機率是媽媽手

如何診斷媽媽手?

1. 臨床檢查:

· 觸診:在橈骨莖突處會有壓痛,可能摸到腱鞘增厚。

· 芬可斯坦測試(Finkelstein test):將拇指握入掌心,再將手腕向小指方向偏移,若拇指根部產生劇烈疼痛,則高度懷疑媽媽手。

2. 影像檢查:

· 超音波檢查:可發現腱鞘積液、肌腱腫脹,並確認是否存在解剖變異。

3. 鑑別診斷:(其他症狀類似,但並非媽媽手的診斷)

· 腕部關節炎(CMC, STT, radiocarpal):關節施力與夾擠可能會造成疼痛

· 橈神經表淺支壓迫/神經瘤:患處輕敲可能造成麻痛、電到的感覺(Tinel sign)

· 交叉症候群 (intersection syndrome):疼痛的位置在前臂的較為近端


如何預防媽媽手?

  1. 避免過度使用:減少長時間連續使用拇指,適度休息。
  2. 保持正確姿勢:抱嬰兒時手腕保持平直,避免過度屈曲。
  3. 使用護具支撐:護腕或護具能減少腱鞘摩擦。
  4. 進行伸展與肌力訓練:提升手腕穩定性與彈性。
  5. 冷熱敷保養:急性期 → 冰敷止痛;慢性期 → 熱敷促進循環
  6. 符合人體工學的工具:選擇合適的鍵盤、滑鼠與手機配件。

常見的媽媽手治療方式

1. 保守治療:非手術療法

在媽媽手發病初期,通常會先嘗試保守治療,這類方法對許多患者來說效果顯著,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護具與副木固定:透過固定手腕和木製,讓受傷的肌腱得到休息,減輕發炎和疼痛。

·物理治療:透過專業的被動拉伸復健,幫助改善肌腱的活動度和柔軟度。

·針劑注射:若疼痛持續,醫生可能會建議局部注射。文獻指出,初期的注射治療能有效幫助超過 70% 的患者完全止痛。

2. 傳統注射與增生療法

· 類固醇注射: 這是傳統的快速止痛方式,能迅速消炎。局部注射的副作用包含肌腱韌帶變脆、皮膚變薄、甚至出現白色斑點,並且限制了組織的修復。

· 增生修復療法: 這種方式旨在促進肌腱組織的修復,而非僅僅止痛。常見的物質包含高濃度葡萄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血小板纖維(PRF)羊膜生長因子

3. 手術治療

當保守治療無效,或疼痛持續影響生活時,就需要考慮進行手術。由於部分患者的解剖構造變異(例如:超過一半的人有異常或重複的肌腱,約 21% 的人有獨立的腱鞘室),保守治療可能難以成功,這時手術鬆解術是必要的微創媽媽手鬆解術是一種針對中重度患者的有效治療方式。醫師會在局部麻醉下,於手腕靠近拇指處進行小切口,避開神經與血管後,鬆解狹窄的腱鞘,讓肌腱恢復順暢滑動。手術過程精準、安全,通常僅需 15–30 分鐘即可完成。

微創媽媽手鬆解術特色與優勢:

  • 切口小、傷口美觀:與傳統手術相比,組織損傷更少。
  • 恢復快:多數患者術後幾天即可恢復日常活動。
  • 疼痛輕微:術後不適感較低,減少止痛藥需求。
  • 降低併發症:微創方式大幅減少神經或組織損傷的風險。

對於保守治療無效或反覆疼痛的患者,微創媽媽手鬆解術是一項 安全、快速、長效的解決方案。大部分患者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日常生活。


療程特色

01

精準診斷、個人化方案

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與專業臨床評估,在治療前就能掌握精確病灶,量身打造專屬治療計畫,真正直擊根本。

02

複合式治療、加速修復

無論是初期疼痛或慢性病例,透過複合式方案,療效提升復原期縮短,避免反覆發作

03

微創免動刀、低風險

治療以免動刀或微創為主,幫助患者能再低負擔、低風險下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常見問題

Q1: 媽媽手的症狀有哪些?

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疼痛、腫脹,活動時加劇,可能伴隨卡住或喀啦聲。

Q2:哪些人容易得到媽媽手?

產後婦女、家庭主婦、上班族、手機族、體力勞動者與部分運動員。

Q3:如何自我檢測是否為媽媽手?

進行「芬可斯坦測試」。拇指握入掌心,手腕往小指方向偏移,若拇指根部劇烈疼痛,可能是媽媽手。

Q4:媽媽手會自己痊癒嗎?

治療部位可能有發熱及疼痛感,通常2-7天內會逐漸緩解,請依醫囑服用止痛藥搭配冰敷,避免劇烈運動1-2週,並配合物理治療或復健。

Q5:冰敷還是熱敷比較有效?

急性期用冰敷,慢性期用熱敷。

Q6:恢復期需要多久?

保守治療需 1–3 個月,嚴重者需手術,術後仍需復健。

Q7: 如何預防媽媽手?

避免重複動作、保持正確姿勢、護具輔助、伸展與肌力訓練。

Q8: 媽媽手有哪些治療方式?

包括減少使用頻率、護具固定、物理治療(伸展、按摩、肌力訓練)、口服消炎藥、局部類固醇注射、增生療法及媽媽手鬆解術治療。

**本網站以介紹醫療新知與衛教宣導為目的。本內文名稱與仿單不同之處(部分為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介紹,或口語化之俗稱)僅供民眾理解參考;正式療程/儀器名稱、效果等,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