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椎神經阻斷注射(CEI)

長期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或骨盆放射痛,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尾椎神經阻斷注射」是一種安全、精準又非侵入式的止痛療法,特別適合想改善疼痛、又不希望開刀或長期吃藥的族群。

什麼是尾椎神經阻斷注射?(CEI)

「尾椎神經阻斷注射」不是將神經給阻斷,而是將藥物經由尾椎裂孔(Sacral Hiatus)注入脊椎最下方的硬脊膜外腔。該腔內含有脂肪組織、血管、淋巴管與神經根,藥液會沿著神經路徑向上擴散,可緩解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壓迫、慢性腰痛、骨盆及下肢神經性疼痛等問題。醫師透過超音波或 X 光導引精準定位,將藥物精確注入病灶區,可有效抑制發炎反應、減少神經壓迫與腫脹,達到長效止痛的目的。

為什麼會需要進行尾椎阻斷?

許多腰背或腿部疼痛,都是因為神經受壓或慢性發炎所造成。當藥物與復健無法有效緩解,或不適合手術時,尾椎神經阻斷能成為理想的中間治療選項。這項治療可在數週至數月內穩定止痛,同時改善行動能力,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品質。


CEI 與其他注射方式的差異

項目尾椎神經阻斷 椎間孔注射 豎脊肌平面阻斷
注射
位置
從尾椎裂孔進入硬脊膜外腔
直接注入神經根出口孔旁
肌肉平面下注射藥液
療效
時間
多節段或廣泛疼痛
單一神經根壓迫放射痛
慢性背痛、肌筋膜發炎
優點
安全、覆蓋範圍廣
針對單點痛精準
無侵入、風險低
適合
族群
高齡、術後、慢性腰痛者
椎間盤突出明確者
無法接受硬膜外注射者


治療優勢

尾椎神經阻斷在臨床上被認為是高安全性、低風險的止痛方式:

l 安全性高:注射位置在脊髓腔下方,不易誤傷脊髓。

l 廣泛止痛:藥液可覆蓋多個神經根,適合多節段或雙側疼痛。

l 精準導引:搭配超音波/X 光影像輔助,定位更準確。

l 恢復快速:多數患者治療後當日即可返家。

l 減少藥物依賴:可降低長期口服止痛藥或類固醇的需求。

尾椎神經阻斷注射是安全、有效且非侵入式的止痛方式,特別適合長期腰痛、坐骨神經痛或手術後疼痛的族群。

適應症及誰適合做CEI?

✅ 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 — 壓迫坐骨神經導致的放射痛。
✅ 慢性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 — 腰部僵硬、放射至臀部或大腿後側。
✅ 骨盆或下肢神經性疼痛 — 例如手術後神經沾黏或慢性疼痛。
✅ 椎間盤退化或術後疼痛 — 手術後仍持續疼痛的病人。

誰適合做尾椎神經阻斷?

  1. 無法手術或手術風險高者(如高齡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
  2. 長期久坐族、上班族、駕駛員
  3. 運動後腰臀神經痛、放射痛族群
  4. 復健治療無效、藥物副作用大者

通常醫師會建議三至四個月可施打一回,一年不超過三至四次。

常見副作用與風險

尾椎阻斷屬低風險治療,但仍可能出現短暫反應:

  • 注射部位輕微酸脹或局部壓痛
  • 暫時性下肢麻木或沉重感(6–12 小時內消退)
  • 少數糖尿病患者血糖上升
  • 罕見併發症:感染、硬膜外血腫、神經損傷(機率極低)

健立診所採用即時超音波導引,可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


療程特色

01

精準診斷、個人化方案

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與專業臨床評估,在治療前就能掌握精確病灶,量身打造專屬治療計畫,真正直擊根本。

02

跨科協作、客製診療

嚴謹術前評估與跨科協作,客製施打位置與濃度比例

03

微創免動刀、低風險

治療以免動刀或微創為主,幫助患者能在低負擔、低風險下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常見問題

Q1:腰痛、坐骨神經痛、大腿麻都適合進行尾椎神經阻斷術嗎?

若疼痛與神經壓迫有關,尾椎阻斷效果顯著;但若是肌肉或筋膜問題,可能需搭配 SIS 超磁能或 PRF 再生療法。

Q2:尾椎神經阻斷是如何止痛的?

醫師利用導引影像將麻醉藥與類固醇精準注入病灶,麻醉藥立即阻斷痛覺傳導,類固醇則在 3–5 天內消炎止痛,達到數週至數月的止痛效果。

Q3:尾椎神經阻斷注射會很痛嗎?需要全身麻醉嗎?

僅局部麻醉即可完成,大多患者感覺像是短暫壓力或酸脹感,不需全身麻醉。

Q4:尾椎神經阻斷注射治療後能走路嗎?需要休息多久?

治療後可能有下肢麻木或沉重感,建議 6–12 小時內避免自行走動、騎車或開車。3 天內避免泡澡、按摩與劇烈運動。

Q5:健立診所的尾椎神經阻斷治療特色是甚麼?

l 影像導引技術:高解析超音波/X光精準定位,安全無誤差。

l 專科醫師操作:由骨科及疼痛科醫師親自施作,療效穩定。

l 一站式整合療程:可結合 SIS 超磁能、PRP/PRF 再生療法,全面加速修復。

Q6老人或不能開刀的人可以做嗎?

可以。經醫師評估後,尾椎阻斷是安全、低風險的選擇,能有效改善疼痛並提升生活品質。



#疼痛治療  #坐骨神經痛 #下背痛  #超音波導引 #尾椎  #慢性疼痛

**本網站以介紹醫療新知與衛教宣導為目的。本內文名稱與仿單不同之處(部分為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介紹,或口語化之俗稱)僅供民眾理解參考;正式療程/儀器名稱、效果等,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